繪畫大師陸儼少的山水畫,以勾云、留白、局部大筆濃墨揮灑的表現手法,創造了前無古人的獨特畫風,達到了中國山水畫氣韻生動的最高境界,享譽海內外。對于他的畫,人們都耳熟能詳,然而人們對他書法的評價卻不多。其實,陸公的書法也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,他那種源于傳統而出于自我性情的書風,即使在當時那個大家輩出的年代,也是很出色的。
應該說,陸儼少學習書法的時間要早于繪畫。在《陸儼少自敘》中有描述其少年習書的情景:“早上四時起床,磨墨練字……在寢室里沒有臺子,我就把一只老式皮箱擱在方凳上當作臺子,坐在床沿上臨寫!彼钱嫾抑蟹浅V匾晻ǖ娜,他有一個很著名的理論,說一個畫家“十分功夫,四分讀書,三分寫字,三分畫畫”。陸儼少一生臨過很多碑帖,初臨北碑漢隸,后學晉唐五代,心摹手追宋四家等法書,而于《蘭亭序》用功最多,曾“日以二過為課”。大凡大家都不會墨守成規,陸儼少學書與眾不同。他學古為化,以領會古人意趣為上,不拘形似。他極重視“看帖”,有時甚至超過臨帖。他一生推崇五代楊凝式,尊其人品高格,愛其書法不入時俗。特別欣賞他雄渾錯落、別具一格的《盧鴻草堂十志圖跋》,但他一生卻沒有臨過一次,只是熟看默記,以指劃肚而已。而對此帖的不同尋常處,他卻稔熟于胸,以至于在他晚年的墨跡中,還能看到它的影子。
縱觀陸儼少書法發展的軌跡,20世紀30年代前,無論楷行都中規中矩,顯示了他的傳統功力。40年代末至50年代,其間他雖也嘗試了一些變法,如在重慶期間,書作被馮超然批評為“天書”的“似隸非隸”的書體等,但這一時期總體仍屬工整一路———楷書瘦勁,隸書直入兩漢堂奧,行書則是“蘭亭”意趣。60年代是陸儼少書法變法的重要時期。如果說40年代那次“似隸非隸”的變法是匆忙的。那么,60年代的變法則已是水到渠成了。至此,他的山水畫已自成風貌,并形成其獨到的理論。他的繪畫造詣,成就了他的山水畫,同時也影響了他的書法,并最終使他變法成功。其間,他的正書由先前的清麗走向渾樸凝重,隸書意趣的加入使書風倍增樸茂之氣。行書則直抒胸臆,于有法與無法之間,揮灑自如,抒寫性情。初期表現為酣暢淋漓,無拘無束,在充滿抒情意趣的筆墨中,他的書法有些筆畫喜縱筆延伸,尺幅之內,不厭其法。后幾經琢磨,又趨向于沉穩含蓄。到70年代初,他的行書已獨辟新境。其時的特點為用筆活潑有張力但不夸張,結體雄渾錯落,講究大小、疏密、長短、肥瘦,與其畫風十分貼近。這一時期的行書,用米芾所說的“橫掃斜雨,落筆云煙”來形容是很貼切的。從70年代后期開始,他又返樸歸真,向著人書俱老的方向發展。到晚年,他的書法端莊凝重而富有動感,隨心所欲而又不失魏晉士風。
本文所列為收錄于《陸儼少書畫藏品集》的一幅書法佳作,所書為李白《望廬山瀑布》。此書用筆靈動,或緩或急,萬毫齊發,隨干隨濕,信手拈來,點畫變化深有意趣。首行“爐”、“生”、“紫”三字濃重厚實,一如其繪畫中的“墨塊”;第二行“遙看瀑布”四字如行云流水,疏朗明凈;而第三行整行如武士列隊,蓄勢待發;緊接著第四行四面出擊,勢如破竹。欣賞他的書法,好比欣賞他的畫一樣,令人賞心悅目,百看不厭。
陸儼少作為一位杰出的畫家,而今盛名之下,書名為畫名所掩。事實上1979年5月,他曾以書家身份,與沈柔堅、顧廷龍、方去疾等書壇名宿一起,作為上海書法家訪問團成員訪問日本,引起轟動。畫家善書者不少,而像陸儼少那樣自成面貌,書畫交相輝映者則不可多得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