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6年夏天,季羨林回到闊別十幾年的中國,和沈從文都在北大任教。因為兩家住處接近,見面次數就多。有一次,沈從文請季羨林吃云南的汽鍋雞。當時要解開一個用麻繩捆得緊緊的什么東西,只需要用剪子或小刀輕輕地一剪一割,就能打開。然而沈從文先生卻搶了過去,硬是用牙把麻繩咬斷。這一個小小的舉動,有點粗勁,有點蠻勁,有點野勁,有點土勁,并不高雅,并不優美?赡茉谀承┤搜壑,是嗤之以鼻的,這哪有大作家的派頭?然而季羨林卻不這樣認為,他覺得從文先生不拘小節,率性而為,真情流露不做作,從而在腦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
沈從文雖然生活中不講究細節,但是在學術成就上卻收獲頗豐,先后出版了70余種作品集,被人稱為多產作家,中篇小說《邊城》就是他的代表作。無獨有偶,季羨林先生作為著名古文字學家、歷史學家和作家,學術上無人能望其項背,然而在生活上也不太講究,甚至被人稱為“土包子”。
幾十年來,季羨林著裝幾乎未變。他只穿卡其布做的中山裝,以至于有新生誤認他為校工,讓其幫著提行李。后來,這種布料已經從市面上消失,季羨林仍堅持要穿,為了買到這種布料,家人不得不去農村碰運氣。1995年春節,從故鄉來陪他過年的同宗孫子季孟祥,奉命到商店購買藍卡其布,而此布料已經停產幾年,季孟祥跑遍了北京的百貨商店都無所獲。1996年春節,季孟祥終于通過朋友找到一塊藍卡其布交給季羨林交差,季老高興不已,再三要求季孟祥感謝那位朋友,F在我們能找到的照片,季老基本上都是身著藍卡其布中山裝,可見他對這種服裝的情有獨鐘。穿衣我行我素,不管別人說三道四,這就是季老的個性。
錢鐘書先生也有個性,那就是拒絕新聞界采訪,其名言曰:“假如你吃了個雞蛋,覺得味道好吃,這就行了。何必要看生蛋的雞是什么模樣?”錢鐘書亦從不做壽,在其80歲生日時,家中電話一度打爆,親朋好友、機關團體紛紛要給他祝壽,他所在的中國社科院還準備為其開一紀念會或學術討論會,錢一律堅辭。對這類活動,他早已有言在先:“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錢,找些不三不四的人,說些不痛不癢的話!
楊絳因翻譯《堂·吉訶德》而榮獲西班牙政府頒發的大獎,西駐華使館邀請她,第一次大使邀請,謝絕;第二次大使送來正式書面邀請,她亦正式書面拒絕;第三次大使通過原社科院院長馬洪去請,賴不掉,這才應允。錢鐘書不無得意地對人說:“三個大使才請動她!”這自然是調侃之語,然而也說明錢鐘書夫婦對一些社會活動并不熱心,能推則推,他們情愿把時間用到學術研究中去。
沈從文不拘小節,季羨林穿衣我行我素,錢鐘書夫婦拒絕采訪,拒絕拋頭露面,這都是大師們的個性。所謂大師,除了在學術上著作等身、開宗立派之外,在生活中也應該是一個有棱有角的人,有所為有所不為。正是由于大師們的個性,才能讓他們始終保持獨立思考的敏銳性,從而成為高山仰止的學界泰斗。